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

“我”跟“你”

在很多的电台、电视访问中,被访问的人士在讲述、分享、谈论一些比较贴身、私人的话题,很多时候都用一个「你」字来说,笔者每次听到的时候,总觉得有点怪怪,很清楚在讲自己,为什么被访问的人好像在讲对方 — 「访问者」,听的、讲的都像习以为常,侃侃而谈在讲「你」,而这个情况在平常大家的闲谈中,也非常普遍。
为什么?不用「我」来讲,是:-
1)      讲者在拉近听者关系上的距离;
2)      讲者想听者代入自身的情况,可以身历其境、身同感受;
3)      讲者讲的时候,不想看来“太主观”,「你」字听来客气一点;
4)      讲的时候,想得到多点认同; 或
5)      ……
捷克精神科医生 Stanislav Grof 在治疗病人的案例中,发现有些人透过 being 子宫中的胎儿,可以体验再次诞生”- Birth;这是一个有趣的描述:首先,先置身成为 fetus,是胎儿的时候,没有“我”的意识,随着子宫的收缩,恐惧涌现,开始被推进那黑黑的隧道,挤呀!推呀!气都没法透一口,完全被动,继续被挤呀!推呀!去到沟渠的尽头,哗!光死啦!当”the thing”第一次醒觉“我”的存在 plus随之如来的害怕,再发觉是自己一个人,还要一丝不褂的,快!快!找个人来抱抱!
所以,如果笔者用「你」字来讲「我」的东西,请你帮一把忙,因为我害怕
Dr. Stanislav Grof 在英美有工作坊,透过呼吸 breathwork、进入更深的醒悟层次。详情可登上 http://www.holotropic.com
张晓蔓
Hilda Cheung
2010年2月6日

备注:
欢迎你阅读后按 comments 把你的想法留言。
以及你可把个人的启发或学习,电邮 isophyworld@gmail.com 分享,并有机会张贴到isophy.info,让大家多一个机会学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我的洋媳妇

Hilda的转寄文章,身为父母的要看,做阿公阿妈的更要看! 儿子去美国留学,毕业后定居美国。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。如今,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。今年春天,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。在美国待了三个月,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,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。 不吃饭就饿着...